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探讨
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股骨上部骨折。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,轻微的外力即可引起复杂的粉碎性骨折。老年患者经常患有内科疾病,并且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。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复位、牢固内固定,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,减少或避免并发症。 2005年至2007年,我们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解剖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4例,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。总结报告如下。
1临床信息
本组84例,男50例,女34例。年龄58岁至92岁,平均年龄76.5岁。所有受伤均为跌倒所致,且均为闭合性骨折。按AO分型(1)31-A1.1型20例,31-A1.3型12例,31-A2.1型10例,31-A2.2型8例,31-A2.2型8例。 31-A2.3型 例:31-A3.1型8例,31-A3.2型18例,高血压冠心病18例,高血压糖尿病8例,糖尿病10例,脑血管病后遗症10例。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5例。 78名患者在伤后7天内接受手术,6名患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在住院10天病情稳定后接受手术。
2种治疗方法
2.1 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,患者取仰卧位,患侧髋部抬高。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手法复位满意后,手术切口从股骨大转子顶部开始,向下穿过大转子后部,在股骨外侧切开。股骨,长约12厘米。依次切开皮肤、皮下组织、深筋膜,然后切开阔筋膜张肌,暴露外侧骨肌。将外侧骨肌纵向分开,暴露股骨大转子。将钢板靠近大转子和股骨外侧放置,检查钢板是否贴紧,并用2根克氏针将钢板位置临时固定在钢板头部的小孔内盘子。用钢板近端的三个长导销沿股骨颈方向平行钻入股骨颈,最低的导销通过股骨力矩。使用C型臂依次旋入剩余2颗螺钉,皮质骨螺钉固定远端骨折。如果小转子附近有粉碎
2.2 术后治疗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,以预防伤口、肺部和尿路感染。第二天坐起来,被动活动双下肢。 3-5天后进行CPM机功能锻炼,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。 3-4周后,您可以拄着拐杖移动,无需负重。8-12周后,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恢复负重活动。
3 个结果
本组8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,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。无死亡病例,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,骨折全部愈合。 3 例患者负重后出现髋内翻5。 。 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,经治疗后无严重后果。参照黄公义等人髋关节疗效评价标准。 (2)优69例,良10例,差5例,优良率92.5%。
4 讨论
4.1 内固定器械的选择 髋部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取决于具体情况。目前普遍认为对于稳定性骨折,采用髓外固定即可;对于不稳定骨折,特别是旋转间骨折,则应采用髓内钉固定。但骨质疏松症常见于老年人,尤其是老年患者,内固定的选择较少。动态髋螺钉技术中,由于固定后期的切割(3)和松动,髓内固定难以有效,并出现成角。股骨转子解剖钢板是根据转子骨的具体解剖形态而研制的,符合该部位骨折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。更适合股骨粗隆骨折,尤其是严重骨质疏松和粉碎性骨折的患者。根据解剖学设计的钢板很好地粘附在大转子的外侧骨突出处。钢板头部有2个小孔。克氏针用于临时固定,以防止钢板移位。有3个倒“销”形的孔。松质骨螺钉用于通过股骨颈形成稳定的三点固定。固定螺丝直径小,互不影响,可以不同方向固定。它具有很强的抗压力、拉力和旋转能力。
4.2 小转子侧骨折碎片的处理。对于小转子及后侧有多处骨碎片的病例,复位时注意牵引,同时旋转下肢,压迫骨碎片,使其复位。但对于小转子骨折的患者,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追求骨结构的解剖复位,因为小转子附着在髂腰肌上,力量强大,骨折碎片被压碎,骨碎片也随之消失。是小。用钢丝捆扎的骨碎片很难复位,并且使用拉力。螺钉勉强固定,难以获得可靠的后内侧支撑。本组3例术后出现髋内翻畸形。这意味着小转子被严重挤压且难以恢复。转子后内侧的稳定性被破坏。骨折的压力侧失去了支撑。负重过程中受力作用下内固定物松动,造成髋部内固定。转弯畸形。
4.3 早期负重运动对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风险。内固定后,骨痂形成前进行部分负重运动也是危险的,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。应加强术后管理,适当指导功能锻炼。根据X光片显示,在骨痂形成、骨折线模糊之前,在地上行走是危险的。负重运动更加危险。严格控制下床活动的时间可以更好地避免髋内翻并发症的发生。
综上所述,我们认为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粉碎性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、复位良好、手术时间短、固定牢固、创伤小、骨折优良率高等优点。 。是治疗粉碎性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。